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作為一種綠色出行方式,兩輪電動車出行逐漸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根據調查顯示,目前青島市電動自行車保有量近200萬輛,保有量持續增加的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配套硬件設施不足、居家補電屢禁不止……對此,青島市市南區政協委員、掌上青島運營主任張君旭建議,青島應推進兩輪換電設施的建設,尤其是“以換代充”的新充電模式,從根本上提升電動自行車用電安全。
提升綠色出行低碳發展 電動車換電是重要抓手
根據青島市“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明確提出青島市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積極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當前青島市電動自行車保有量近200萬輛,逐漸成為市民日常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尤其是在交通擁堵的早晚高峰優勢更加明顯。
結合“十四五”總體規劃,提升青島市慢行和綠色出行的比例,在全市推廣電動自行車是一個重要抓手。通過前期的走訪調研,張君旭發現,當前制約青島市電動自行車快速發展的難點主要是硬件設施建設缺乏以及部分市民缺乏一定的消防安全常識。
推廣力度不足、標準不統一 制約換電模式落地慢落地難
除了消防安全問題,當前由于是新國標過渡期,電動車、電池產品的標準和質量參差不齊,難以滿足不同群體的實際用電需求,缺乏統一的政策管控,導致非標產品加速流通、違規用電的現場層出不窮。
此外,調研中張君旭還發現,新換電模式的推廣力度不足,受政策和市場的雙重影響,目前青島市大部分物業按照商業模式收取電費價格和場地租金,使得點位運營成本遠高于換電柜和電池的折舊成本,運營企業為維持平衡定價較高,導致居民接受度有限,加上非標電池、違法充電的搶占和擠壓,服務項目推廣不利。
“以換代充”前景廣闊 已有試點城市試水
針對以上問題,張君旭建議,青島應大力推廣“以換代充”的新充電模式。相對傳統的換電模式,這種新模式采用的換電柜設備更加專業安全,擁有系統的安全消防系統,可以實現安全隱患即時排查、即時消除、及時報警,根治消防安全問題。設備更加小巧,支持同樣數量的電動自行車需求,換電柜需要的占地空間不足集中充電的十分之一。設備智能化水平高,可以實現線上監管。
目前,這種新的模式,在省內已經有部分城市開始試點,以小哈換電為例,藍色的小哈充電柜占地一平方米多一點,一人多高,并不會占用太多空間,配裝了12塊電池,充電柜兩個多小時就能將用戶換下來的電池充滿。在小區內布置一到兩個充電柜,就能解決大部分社區普遍存在的空間不足、充電效率低、充電不安全等問題。
這些小哈換電柜采用智能換電柜和快速充電樁結合的方式,依托共享模式,對社區用戶不同類型的充電需求提供針對性解決辦法。做到新舊電動車普適、隨到隨充、隨換隨走。同時,通過全天24小時遠程監控、煙霧報警和噴淋裝置等智能化平臺設置,也能有力減少社區充電過程中的安全風險。
打好“組合拳”優化出行環境 助力青島綠色低碳發展
一種新模式的推廣需要多方發力,張君旭認為,“以換代充”要在青島實實在在的落地,需要相關職能部門從多個方面打好“組合拳”。“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使管理有法可依、有據可查,加大打擊違法充電行為、專項補貼換電企業及居民換電行為等,要從多個方面打好‘組合拳’。”張君旭告訴記者,針對換電車型政府還可以才去一些實質性的股利政策,包括對符合要求的換電車型上牌、上路、進目錄等開啟綠色通道,加快行政審批流程。
同時,政府相關部門應建立電池信息實時監管平臺,全面提高電池質量。通過統一的監管平臺,推進兩輪電池、充換電設施全部入網,對電動自行車電池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從根源上堵住劣質電池、大容量電池、廢舊回收電池的使用,以數字技術提升治理能力。增加對超標車淘汰置換補貼,通過市場化手段鼓勵私人購買換電車型,引導存量車型逐步置換為換電單車。
《2022年青島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青島要圍繞“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為目標奮進,深化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試點,打好綠色低碳轉型硬仗,是2022年政府重點工作。青島市是全國第二批低碳試點城市,也是交通運輸部確定的全國第二批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城市。“提升青島全市慢行和綠色出行比例,打造全新的出行模式,電動自行車‘以換代充’模式將是一種全新的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張君旭介紹,其優勢也更值得期待。